12/24/2007

我的法理學(四):知道才會去理論與開扇窗理論


壹、前言


很怪的篇名吧?
是這樣子的:

週四(12/20)上課時,同學討論提到了隱私權。話題持續到關於「老一輩的人有了隱私權的概念」時,楊奕華老師提到這現象很好,因為他們「有了隱私權的概念」。

老師接著說,「知道有美國才會想去美國」。我姑且稱之為「知道才會去理論」,還自作主張幫它取了個英文名字「"I know then I go" theory」。楊老師這話其實是有哲理的。

貳、開扇窗理論

我想起去年在憲法課輔時,我跟學弟妹說了一些話。那些話我現在也可以給它取一個名字,「開扇窗」理論,「"open the window" theory」。概念內涵其實與楊老師的「知道才會去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開扇窗」理論是這樣說的:「多去圖書館翻翻書、翻翻期刊論文,或是去網路上逛逛各個老師的資料,如此能夠多知道很多書、論文,即便不知道內容,但至少知 道了某個領域誰誰誰友寫過東西、以後某某領域能夠去翻什麼什麼書。」,「這就好像開了一扇窗一樣。每扇窗外面的風景都不一樣,而開了這扇窗也並不代表我們 就必須探出頭仔細地往外瞧,我們把這扇窗開著就好了。」

參、聰明反被聰明誤?

其實楊老師這句話在之前上課時就說過了。當時我似乎是因為「想當然爾」而未就其多作深入思索。這令我想到一個似乎也是方法上的問題。當時的我因為也覺得這道理我懂,所以並沒有深入去思考它。而這也就令我在當時失去了將楊老師的話仔細咀嚼甚至拿來與我自己想法比較的契機。

質言之。其實「懂」有時會阻礙了「懂」的發展。它有可能阻礙了「懂」的垂直發展,也有可能阻礙了它的「水平發展」。前者是指概念意涵的深入探求或建構;後者是指類似概念的相互比較。用另一句簡單的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肆、鑽牛角尖的思考

這段「參」是我剛剛打著打著想到的問題。原本只是想把楊師與我的理論相互做個簡單的比較,然後為了增添本文的內容,想說多打一些關於這想法的發展,沒想到竟然打著打著想到「為何我當時沒有多加思考?」這個問題上。

如果我們把「知道才會去理論」扣回這段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上,會形成這樣的現象:「知道了美國卻不深入了解美國或不想知道別人講的美國與自己的美國一樣不一樣」。

其實我這個「扣回去」的思惟似乎是有點無趣的嘗試?因為扣回去的結果似乎只是「在文章上作文章」。

但是我又把"「開扇窗理論」能否「扣回去」「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思惟拿來思索。跟前面的思惟進行一番比較後。我發現是失敗的。因為並不能說,「開了扇窗會擋到窗」,這樣說會很奇怪。雖然我們可以說,前窗開的太小以至於無法把窗開大,但我先不往這方向去想,因為這也有點奇怪,前面已經夠奇怪了還往後面比會愈來愈奇怪。

我想講的是,這好像可以換另一個觀點去看。楊師是以人為主體去比喻,而我是以房間去比喻。而當我們的理論都要去比擬「聰明反被聰明誤」時,楊師的理論會比較順、我的會有點奇怪。

我阿,我想說的就是,當我們要比喻時,盡量找與「所欲闡述者」相似的事物去比較。具體的說,比喻同樣的事情,楊師的「知道才會去理論」比我的「開扇窗理論」好。因為在深入分析時,如果要借用提出的模型來操作時,我的理論會變得「一直在裝潢」,那樣很煩,而且愈講愈抽象。

伍、心得與結論

本來是想說會愈寫愈得意的。賣弄一下我的頭腦不錯。沒想到在「參」與「肆」的地方我竟然出現了奇怪的鑽牛角尖,不斷在概念間奔跑。然而這奔跑也不錯,讓我多想到了很多。

總之結論可以說是,必須承認楊師的比喻真的很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請留下稱呼(以便版主回覆)